起重機行業發展展望
我國的工程起重機行業已經歷了五年的快速發展,在國內市場需求旺盛和出口快速增長的拉動下,2007年,無論在行業的銷售額、出口形勢,還是新產品的開發力度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起重機分會統計,去年1月~9月份汽車起重機(包括全路面起重機)銷售量14632臺,同比增長32.9%;隨車起重機銷售量2840臺,同比增長54.1%;履帶起重機銷售量669臺,同比增長87.9%;輪胎起重機銷售量199臺,同比增長105%。這樣高的增長速度在起重機行業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出口方面,統計數字顯示,1月~6月,汽車起重機和隨車起重機出口金額和臺數已超過前年全年的水平,履帶起重機已接近前年全年的水平。1月~9月,出口汽車起重機1796臺,金額24億元;出口隨車起重機362臺,金額4500萬元;出口履帶起重機122臺(不包括撫挖和日立建機),金額2.7億元。出口的企業數量比往年也有所增加。種種跡象顯示,2008年起重機市場將迎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國內市場繁榮巨頭加速進入
伴隨著“十一五”規劃的穩步實施,作為交通、能源及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力量的工程機械行業在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至2003年的一輪高速增長后,平穩渡過了國家宏觀調控階段,2006年開始進入了新的上升通道。工程起重機行業也經歷了同樣的發展歷程,2006年即躍馬揚鞭,再攀高峰,各項指標都再創歷史最高記錄,無論是銷售總量、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還是利潤相比2004年都取得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在此過程中,國內企業更是抓住機遇,在競爭中發展,從全路面起重機技術、特大型履帶起重機技術、大型汽車起重機技術和高品質制造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不斷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國內工程起重機行業已步入了持續、快速發展的階段。
工程起重機市場的持續向好也吸引了國際同行關注的目光,國際巨頭紛紛加快了進入中國的步伐,投資建廠、收購整合、招兵買馬……一場中國乃至全球起重機市場的新變革已悄然啟動。馬尼托瓦克大張旗鼓地在張家港投資建廠,多田野并購北起、特雷克斯并購長起、凱雷欲入股徐工等都反映了這樣的強烈趨勢:中國工程起重機市場的競爭逐步升級。
新品開發加快民族品牌崛起
近一兩年全行業新產品的開發力度很大,不斷有新產品涌現,繁榮并迎合了市場的需求。例如:中聯重科浦沅分公司在2006年推出了QY50V、QY40Y汽車起重機、QUY100、160、600履帶起重機;撫挖推出QUY350履帶起重機;徐重推出QAY240全路面起重機QUY80、QUY220、QUY260履帶起重機,完成了QAY300全路面起重機產品的研發;上海三一科技2006年400噸履帶起重機下線,2007年開發630噸、900噸履帶吊,并與廣東火電簽訂了開發1600噸履帶起重機的戰略合作協議……
據業內人士介紹,近一兩年國內企業新產品的開發力度很大,新近開發的較大噸位產品技術含量較高,某些性能已達到世界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并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從整個行業來看,國產品牌逐漸被廣大用戶接受,在中小噸位起重機領域中也已經具有了與國外品牌競爭的實力,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國內有一批企業也看好了起重機市場,正在積極開發起重機產品,尤其是履帶起重機。例如:福田雷沃重工、蚌埠起重機廠等企業研發生產了履帶起重機,并在第九屆北京國際工程機械展會上亮相。泰安吊管機廠正在生產小噸位履帶起重機;路路達、沈陽北方、鄭州宇通等都在準備開發履帶吊。履帶起重機生產企業不再是4到5家,而將擴大到十幾個企業,與汽車起重機企業數量旗鼓相當,預示著履帶起重機市場繁榮的到來,也預示著履帶起重機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履帶起重機的市場存在的風險,應當引起業內企業家們的重視。另外,錦州華元、三一重工起重機有限公司、長江起重機廠全路面起重機的研發都已提到了日程上。
問題不容忽視繁榮背后存隱憂
在充分肯定起重機行業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的同時,對行業中尚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應引起廣泛重視。
應該說,我國起重機的制造技術還是位于世界前列的,眾多產品也在國內外擁有廣闊的市場。然而,與歐美日等發達地區相比,我們的技術實力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根據中國國際招標網的數據顯示,級別超過200噸的履帶式起重機、超過100噸的汽車起重機大多要進行國際招標采購,這說明目前國內在這方面尚不具備大量生產的能力。歐洲起重機的平均噸位在800噸,而我國目前這一數字卻不到200。徐州重型機械公司的QUY300型履帶式起重機重臂最大起重量可達300噸,QAY200型全路面起重機額定起重量為200噸,這已是目前國內之最,與利渤海爾、馬尼托瓦克等國際起重機行業巨頭在技術方面還有很大差距。
據專家介紹,配套件是目前制約我國起重機行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它已成為我國起重機企業生產大型起重機和擴大產品出口的瓶頸。起重機配套所需的液壓泵、閥、馬達、高端傳動部件、發動機、高強度鋼材等基本上依靠進口,不但價格高,而且供貨時間長,制約了大型起重機的研發和生產,也給企業帶來了風險。
此外,也有專家對我國起重機行業的發展速度是否過快,市場是否過度膨脹,提出了質疑。專家認為,相對于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迅速增長,我國起重機企業的生產能力尚有不足。過度的發展對生產企業和終端用戶都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大、中、小起重機企業的產品是否具有各自的層次,大企業有沒有給中、小企業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使全行業和諧發展。這些問題都應引起行業的高度關注。此外,產品銷量的迅速增長,也給企業的售后服務帶來了巨大壓力。有的企業已經出現了售后服務脫節,用戶投訴增加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及時解決,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市場也將會失去。
- 上一篇:起重機械的標準用語 2012/5/21
- 下一篇:沒有啦